——泰山中心幼儿园观察记录分享
观察是一种智慧
记录是一种语言
分析是一种能力
指导是一种智慧
它们都是教师走近儿童
走近童心的桥梁
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解读幼儿行为的重要方式,也是助推幼儿游戏、学习能力的“催化剂”。为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和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保证观察记录工作能做到观之有效、察有所获,2024年12月3日,泰山中心幼儿园教师开展了观察记录交流与研讨活动。
活动介绍
首先,教研主持人张老师对本次教研的流程进行了介绍,让老师们明确研讨的形式。

案例分享
在观察记录分享活动中,教师们立足幼儿真实的游戏,运用照片记录、文字解读等多种形式,分别从游戏背景、行为分析解读、教师的反思与指导策略等方面,还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解读记录幼儿行为痕迹。
陈老师从幼儿的“任务意识”着手,通过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能力。

许老师侧重于观察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了解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能力的提升。从语言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目标2指出幼儿“愿意讲话并能清楚的表达”,发现幼儿喜欢参与建构活动,在搭建过程中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厉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厉老师从科学领域的角度进行观察并了解儿童,观察到幼儿在搭建镜子的过程中,对形状和空间有一定的认知。

张老师通过幼儿在户外建构活动中的合作、问题解决和交流行为,了解幼儿的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技巧。

蒋老师和刘老师在建构活动中观察幼儿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观察,蒋老师发现幼儿通过数一数积木的方式对比本次搭建积木的数量与前一天积木数量,知道多余数量的积木去掉,在数数的过程中非常的熟练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说明幼儿具有初步的感知数与量关系的能力。并且刘老师发现,在搭建中,幼儿学会了用比一比,看一看的方式了解积木的长短、厚薄情况,说明幼儿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的能力。


孙老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搭建活动,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发现搭建的“桌子”不稳时,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原因,并通过更换更合适的积木以及增加加固结构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说幼儿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意识,在面对困难时有着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周老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统计使用积木的种类与数量,了解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周老师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有自己的思维、想象,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他能够迁移生活经验,用统计的方式来记录积木的种类和数量,在统计过程还能按照第一层、第二层分开记录思路较清晰,说明幼儿可以比较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互动交流
老师们针对分享的观察记录进行了激烈的研讨,分别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一篇完整观察记录的撰写要点。

观察是一门艺术,记录是一种语言,分析是一种能力,它们都是教师读懂幼儿生活,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桥梁。心有所向,方能远行。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只有用“心”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幼儿、理解幼儿、读懂幼儿。
文稿:陈寅
图片:陈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