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讲座——营养膳食

 

儿童营养膳食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合理营养不仅能保证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为其成年后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故我园于2015925日下午1430在总部多功能厅开展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主要针对小中大班新生家长,此次活动的参与率较高,大都是爸爸妈妈前来参加,并带上纸笔进行记录,帮其解决了家长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健康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鱼、禽、兔肉等含蛋白质较高、饱和脂肪较低,建议儿童可经常吃这类食物。

2、保证儿童获得充足的铁

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疾病。学龄前儿童铁的适宜摄入量为12mg/d,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一般在1 0%或以上。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是铁的良好来源。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3、满足儿童对锌和碘的需要

学龄前儿童锌的推荐摄人量为12mg/d。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贝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其次是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肝)。学龄前儿童碘的推荐摄人量为50mg/d,使用碘强化食盐烹调的食物是碘的重要来源,学龄前儿童每周应至少吃一次海产食品。

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好,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日饮奶。每日饮用300mL600mL牛奶,可保证学龄前儿童钙摄人量达到适宜水平。

5、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

学龄前儿童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的最重要和最关键阶段。帮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有赖于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培养。

哪些食物不宜多吃呢?

1、过咸食物。

过咸食物不但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而且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造成脑细胞的缺血缺氧,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迟钝。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儿童每天在4克以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少给孩子吃含盐较多的食物,如咸菜、榨菜、咸肉、豆瓣酱、特别是咸鱼 等。

2、含味精多的食物。

医学研究表明,孕妇如果在妊娠后期经常吃味精会引起胎儿缺锌,周岁以内的孩子食用味精过多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成人每天摄入味精量不得超过4克,孕妇和周岁以内的孩子禁食味精或糖精。即使孩子大了也尽量少给孩子吃含味精多的食物。

3、含过氧化脂质的食物。

过氧化脂质会导致大脑早衰或痴呆,直接有损于大脑的发育。腊肉、熏鱼等曾在油温200度以上煎炸或长时间曝晒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脂质,父母应少给孩子吃。如烤羊肉串

4、含铅食物。

医学研究表明,铅会杀死脑细胞,损伤大脑。爆米花、松花蛋、啤酒等含铅较多,父母应少给孩子吃。象爆米花:含铅量很高,铅进入人体会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

5、含铝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含铝量高的食物,会造成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导致痴呆。所以,父母最好不要让孩子常吃油条、油饼等含铝量高的食物。

6、食品颜色丰富的食物

食品的彩衣是由色素制成,色素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类。天然色素从动、植物中提取,是一种安全、理想的食用色素,但其来源较少,价格又高,使用并不广泛。人工合成色素则是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种类多,色泽鲜艳,成本低廉,着色力强,因而被广泛使用。由于人工合成色素在合成过程中,可能混入砷、汞等有害物质,故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